X与Y世代的台湾镜头记事

Ani 系列, 聖堂, 魏澤作品


没有一位艺术家会表示自己的创作完全始于己身而与传统、记忆和个人经验无关。文化的底层积累是艺术创作的根源,当艺术家拥有丰富的文化传统时,艺术情感也自然而然展现于作品之中。

台湾社会有着非常浓厚的海洋文化性格,为一个比较有流动性、开放性、多元性、包涵性的社会。台湾文化有着多种来源的混合交融,结合东方文化元素,包括原住民的历史根基、日本殖民文化、传统儒家信仰等,以及日益增长的西方价值观。

台湾的多元文化和政权转移有密切的关系。台湾居住者原以原住民为主,从17世纪初开始,因有汉人的移入及外强的殖民,台湾历经多次政权转移。从1624年起,荷兰人统治台湾38年;1662年郑成功驱逐荷兰人占领了台湾并历经三代统治约22年;之后清国并吞台湾,前后统治台湾共212年;1895年清朝于甲午战争中战败,将台湾割让给日本,日本从此统治台湾半个世纪,直到1945年二次大战结束,中华民国国民政府接管台湾。

随着历史快速的变迁,早期的台湾摄影可略分为两时期,分别为日治前时期(1858-1895)和日治时期(1895-1945)。日治前时期大多的摄影照片是由外国传道士和经商人士所拍摄,而日治时期的照片之后多转作为明信片来保存。 1945年战后开始进入台湾的当代摄影时期。张才、邓南光和李鸣雕,为活跃在30年代至50年代的台湾摄影师,有「摄影三剑客」之称,他们的镜头忠实的纪录了台湾早期社会人文影像。而当进入60年代,台湾艺术界则受到美国艺术趋势的强烈影响。

1970年代开始,新彩色摄影和新地志摄影于美国如火如荼地展开,台湾也受到这股摄影新潮流的影响。 1975年,威廉·詹金斯在纽约推出了「新地志:人为改变的风景的照片」展览,有别于传统自然风景摄影,这个展览融入了社会和文化内涵,客观、冷静地纪录现代化进程中人为改变的美国景观。新地志摄影关​​乎描述有人类痕迹的风景摄影形式,于冷峻镜头和非设计的形式表现,尝试放下主观的个人意识,结果反而更呈现了现代人生活的真实面。

台湾摄影艺术的演变反映出了平面视觉从殖民到后殖民时代的衍生与再造过程。 1980年代起,写实摄影开始探讨「何谓台湾?」有人藉由纪录无所不在的「殖民遗迹」来寻找答案,但也有人是以去除殖民遗迹的基础来纪录在地人民的故事以重塑历史的记忆与轨迹,这便是战后寻找所谓台湾认同的最早体验。 1980年代后期台湾社会发生急遽变化,戒严解除、开放报禁与党禁,开启了1990年代以来的多元文化公民社会的契机,朝向更自由开放的民主时代,也刺激了台湾艺术发展并支持台湾在地摄影的多样化。摄影自从发明以来正处在一个特殊的时代,摄影已被视为一种艺术的表现形式,为可以敏锐感受时代社会脉动的一种媒材。因此,台湾的摄影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更专注在政治、社会、社区、文化和性别等议题问题。也可以说,摄影从商业工具转化为传达历史重审、差异探讨,和战后文化观点与国家认同一种渠道。

现阶段的台湾摄影艺术作品可区分为以下几种型态。 (1) 后现代摄影:摄影作为思考艺术问题的方式,如观念提案、行为表演、偶发事件、艺术设计与策略、影像文本的再生与重制。 (2) 编导式摄影:以单幅影像来浓缩影像叙述,也就是图画(tableau)摄影的概​​念。 (3) 冷现实摄影:缺席的视觉戏剧张力或煽情的艺术摄影类型,使得照片保持某种客观凝视下的产物。 (4) 物自身与物件摄影:透过摄影的表现手法改变物件的在日常生活中的意涵并且保留其物件的物质性,使物自身与其题材之间不断摆荡并激发观看上的思考。 (5) 私密生活摄影:透过摄影呈现家庭生活与亲密关系的照片,这些影像不作作、具风格性的叙述,且强烈的情绪与主观,如个人告白或生活日记。 (6) 事件片刻的新纪实:摄影长久以来做为见证人类生活事件的纪实力量,其社会写实的特质成为新闻报导的重要一环,然而随着数位媒体成为最直接的资讯载体,纪实摄影的常民化与即时性冲击了摄影工作者,于是其因应之道转而从艺术的表达与书写的脉络里寻求新纪实之路。

摄影的本质是发现及记录,而所谓美术摄影则是不具商业考量,艺术探讨属性影像创作,勘探摄影的可能性,相机是一种传递表现工具,相片是思惟的载体,主观、感性、自发及本能,追求内在深层形式语汇,强化造型、观念、意识或空间规划,展现具强烈表现性。如同Gloria S. McDarrah于「摄影百科」一书中的解释:「摄影以艺术的方式制作──意即其创作用于表达艺术家的个人观点与情感,并与他人分享。」

 

魏泽

1985年出生于台湾,摄影暨录像艺术家,马赛地中海艺术与设计高等学院法国国家高等学院艺术表现文凭,国立台湾师范大学美术系硕士毕业,自2005年起固定举办个人展览及参与联合展出。

Ani 系列, 清真寺, 魏泽作品

「Ani」

魏泽的创作来自于对历史的著迷以及史脉如何影响当代世界。 「Ani」系列即是以土耳其境内的亚美尼亚故都Ani为主题。 2013年下旬获马赛高等美院欧盟奖学金及学院奖学金,前往土耳其Anadolu大学视觉设计部门进行为期五个月的交流,并于2014下旬、2016年初两度前往土耳其东部省份长途旅行,以实地探查与实验性历史观念,解构及重构图像的方式以凸显遗址的空间与时间厚度。此系列涉及领土与疆界的定义探讨,Ani古城千年前曾是亚美尼亚王国的首都,对曾受到驱逐和屠杀的亚美尼亚人来说 ,是个极具象征意义的遗址。 「这曾是我们的家园。」一句话揭示疆界变迁和国家兴灭。从土耳其与亚美尼亚之间的历史渊源,双方如何以自己的立场对历史进行截然不同的阐释。单张作品都是由数百张影像重叠、拼贴、组合而成,但作品画面却未清楚勾勒边界,诉说着无须地图、没有人为标线,国界随着国家意识的塑造而深植于人心。

Ani 系列, 魏泽作品

 

房彥文

1994年出生于台湾,摄影艺术家、居艺廊创办人、Wonder Foto Day台北国际摄影交流展策展人,跨足创作、策展与艺术市场,作品藏家遍布美国、新加坡、法国与日本。

「森罗」

森罗万象意指宇宙世间所有的人事物。在一间间名为商店的舞台,众多的物品随着时间堆叠、刻画着属于他们的存在,在截然不同的时间、空间与境遇当中,透过影像发掘出相似的型态,仿佛应证着这些空间之间有着某种若隐若无的共时性。以现在式却带着压迫感的瞬间捕捉,摄影师将等候的漫长感受带出于画面之中。个体是如何的脆弱、如何地应对时间,尽管有无奈和焦虑,因为尊严的永存得以抗衡外在的压力与威胁。 「森罗」表面张力的黑暗与沈重好似呼应了近年台湾的经济不景气与社会不安,藉由颜色的缓和而有了喘息的机会,也如心灵划过的痕迹,期待难关的克服,则所有等待都是值得的。

 

森羅系列, 居画廊

 

马立群

1970年出生于台湾,摄影艺术家暨策展人。自2008年起固定举办个人展览及参与联合展出,已获得多项国内外摄影奖项。

「山水形」

「山水形」藉由摄影的形似与错觉,将滨海俯视的局部沙地转为中华山水意象,巧妙的经由细微观察环境景观与摄影转化的操控能力,以轻松恬淡的态度,让观者在惊觉原来非一幅古画的混淆同时,也反思若人类文明进步而继续破坏环境,我们能看见的风景,最终可能只剩下脚边的那一小撮砂土。以拟像的角度来表现山水画的形态,「山水形」似乎也是现代人对自然的渴望,唯有想像才能得到的净土。

居画廊

 

卡佑民

1968年出生于法国诺曼第,法国人的血统却拥有台湾本土精神与灵魂。 1993年移居到中国,现居于台北。摄影艺术家,煦利品酒艺廊总监。

「不仅止于负片」

「第一次接触相机里的负片效果,我感觉到好像进入了另一个世界,原来我们生活环境中存在着另一个隐密的空间」卡佑民笑着说道。 「不仅止于负片」此系列犹如古老的能量在现代社会重新展开,倾诉神秘故事,可能的末日当头之际,上天仍自有安排。负片效果与其他常见的效果最大的区别,在于不添加额外物也不改变原物,只是自然地让颜色和明暗度颠倒。藉由色彩和亮度颠倒的视角观察外在世界,拍出预料之外的既美丽又有深度的事物。最适角度与瞬间光线的掌控是两大关键。有时可能碰巧抓到绝佳效果,有时则需藉由编排道具来创造画面。因明暗交换、影子与光线互相取代了位置,常有观者误会这些作品是一幅画。摄影师遂将作品印刷在画布上,仅此一版,因它们是独一无二的,每件作品有专属的个体身份。 「不仅止于负片」不只颠覆感官视觉,更启发多位藏家跳出既有的思考框架,运用个人诙谐的幽默魅力整合东西文化差异,进而达到活出生命的融合意象,也正是台湾现阶段追求的创新动力。

 煦利品酒艺廊

 

 

 

 

Please follow and like us:
RSS
Follow by Email
Facebook
Google+
Twitter
YouTube
LinkedIn
Instagram
Patrice Chou
关于 周佩颖 10 Articles
周佩颖毕业于国立台湾大学心理系,并进修于美国南加州大学,获得传播管理硕士学位。拥有十年国际贸易的市场行销和公共关系经验,更因热​​爱艺术和深厚的葡萄酒知识,擅长规划高端私人艺术与品酒飨宴活动。在历经法国、义大利、与旧金山艺术研习洗礼之后,目前专职为独立艺术家暨艺术顾问。精通英语和华语。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