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很小的时候就已开始收集宝石,在过去的25年间我以研究宝石为主,因此,当我见到宝石证书时,自然而然地知道该从何着手。
某日,一对夫妇同我展示了他们所继承的一颗钻石。他们正在考虑卖掉此钻石,并为了准备卖出,已先获取了GIA(美国宝石学会)的报告。当我看到证书时,里面注有很多关于该钻石的瑕疵,但是客户却认为若宝石的颜色等级高,清澈度高,价值就一定高。我同他们解释了证书中宝石鉴定对该宝石的影响后,我发觉肯定有很多人在销售或是买入钻石时都会遇到相同的疑问,需要有人帮他们解读证书中所包含的信息。以下的内容将帮您了解证书对您钻石所包含的意义。
这里有很多鉴定宝石的专家和实验室,然而GIA确是钻石鉴定的顶级实验室。1938年GIA创建了现代宝石等级系统,该系统现已普及全世界,并且在其他钻石认证书中也被确认为行业标准。鉴于其鉴定的稳定性,使其在业内得到了很高的声誉。在本文中,我将就其鉴定证书展开论述。
基础鉴别细节
如果您手上没有现成的证书,您可将右侧的图片作为参考。
我们先来看看证书的左上方,这是针对您宝石的全面信息。从宝石证书颁发的日期开始。通常来说,如果一个证书超过了5年,您需要重新申请更新一个新的证书。如果您的宝石颜色质地是高等级的的且清澈度高,证书的日期就变的异常重要-如果宝石是内部无暇或更清澈,我建议您在一年之后重新定级。这可以让您确保此钻石依然与证书上描述的一样。然后接下来是证书的号码。在GIA网站上输入这个号码,网站会证明这个证书的真实性。或者您可用智能手机扫描右下方的二维码来检测证书的真实性。
证书号码下方是大家孰知的4C。在证书中他们代表了评级的结果,因现在已不止有4项。
切工 – 这是钻石的外形。可以是圆形,梨形,巴里形,长方形,榄尖形,椭圆形或是心形。切工还以毫米为单位来表示尺寸的大小。
克拉重量 – 這個單位可精準到百分之一克拉。
颜色等级 – 级别范围从ð级(无色)到Ž级(很明显的颜色)。
最多见的颜色是黄色。这是由于氮元素沉积在水晶体结构中所造成的。
透明度等级 – 从毫无瑕疵到I3(有瑕疵)的透明度。从SI1开始就出现肉眼可见的内含物了。
切工等级 – 这是新加入的一个检测项目。其针对所得之测量数据,抛光程度,对称性等因素来给予评级。特优是最高等级并且一直分级到劣等。
证书的右侧有三个评鉴类别的级别表,提供您使用。
附加评鉴信息
钻石的抛光和对称性来可用來判断钻石切割工在操作上的优劣程度。这一项也是采用证书右侧的切割分级标准来进行评估的。从特优切工到劣质切工。
荧光度 – 这是一个自然产生的现象。当某些钻石暴露在紫外线光下时会产生颜色(通常是蓝色)。这是一个很重要的特性,因他可以影响钻石的光亮度,并造成极大的价差。荧光度越强的宝石,价值就越低。最好的评级是没有荧光。而后逐渐分级到轻微荧光,中等荧光,然后是强荧光。需记住的是中等荧光或更强萤光的宝石中,荧光度对于宝石的价值来说是具有非常不好的影响。
评论部分
理想的证书中应该是没有评论的,但有些评论是可以接受的,而大多数的情况可能是 “未见额外云雾状杂质”或是“未见细微杂质”。所有包含有颗粒一词的字眼都可影响价格的走低。内含颗粒物是自然产生的,内含颗粒物的多少可以降低宝石的光泽度。坦白讲,最好是不含有颗粒物。
证书中间的部分是钻石的概况图,标明钻石的切割比例。这里以众多的百分比和角度数据来标示,对一般人来说应该难以理解。
需要注意的如下:
钻面百分比 – 这是图标中心的数字,是钻石上面的宽度(钻面或最大的平面),是作为整个钻石宽度中所占的百分比。钻面太大或者太小会对闪亮的程度有不好的影响。一颗理想的圆形钻石 其钻面应在53%到64%之间。
钻深比 – 这是个百分比,显示在钻石概图的上中心位置,代表了与钻石宽度相对于钻石的深度。需要再次强调的是,如果太深或是太浅,都能够影响钻石的闪亮度。理想的深度比应该在58%到64%之间。
钻石底面 – 是钻石的最底端或者钻石的尖端。尽管每个人的偏爱不同,有些旧式切工钻石的巨大底面对于某些人来说可能比较有吸引力,我则建议您选择那些没有底面或者尽可能小底面的钻石。
钻石的腰围 – 位于资料的左手边,是指钻石腰间的厚度或者钻石最宽的地方。钻石腰围可能有很多变化,但是通常情况下,我们所希望钻石腰间的厚度是薄到稍微厚一些的,如果钻石的腰围范围太大,太薄或者太厚的话都不是理想的。
最后一部分是净度特征
这是GIA评鉴团队在钻石实际简图上标出内含物的大小,位置和种类。您钻石的净度特征图是独一无二的。内含物有很多种,有可能是黑色,棕色,灰色或什至是无色,但最终还是越少杂质越理想的。净度是基于简图评鉴来分级。
需记住,每一颗钻石都是独一无二的,就如自然大地之母工作室所出的艺术作品一样,所以证书内所提供的那些信息都可稍微以不同的方式来解读,并改变您钻石的价值。我希望这些基础信息,在您下次出售或买进钻石拿到GIA证书时,能后让您更加自信。
Be the first to comment